第(1/3)页 在朱棣眼里,交趾的内乱不过是些叛贼骚扰,根本没有能力大举反攻。 柳升只需步步为营,一点一点去剿灭就足以,最多拖慢一些交趾发展的脚步。 至于吕宋王和澳岛海贼,在没有足够的补给和支持下,被消灭也不过是迟早之事。 最多就是被绑人质在手,处理起来有些麻烦罢了。 这些交给苏根生去慢慢处理即可,还不需要他永乐大帝出手。 唯一麻烦的,其实还是倭岛。 这帮罗圈腿小矮子,谨小礼而忘大义,礼义廉耻天天挂在嘴边,却从没有记在骨子里。 这帮家伙还是典型的墙头草,两边倒,哪里强就跟哪里混,等把人家的东西偷到手,马上翻脸不认人。 一旦被自己慕强的对象露出疲软的一面,立即就会张开血盆大口扑上去撕咬,狠狠的搞他,绝不留情。 不过这次倭国内乱的根源,苏谨种下一部分因。 当初约翰败退以后,按照朝中众臣的想法,无非就是对小倭子狠狠惩戒一番,就甭搭理他们了。 但苏谨的态度却十分强硬,一定要在倭国驻兵、派出卫所驻扎,甚至让年轻的官员前往历练、参与管理。 这无疑是把这帮小矮子逼到了墙角里。 朱棣也想不通,为什么谨弟会那么恨这些小矮子? 不就是一个破岛吗? 你说海峡重要,咱们把海峡控制权拿到手里不就行了? 何必劳民伤财、费时费力的参与管理,甚至同化他们? 苏谨的高压策放在李朝没有问题,就李芳远那怂包蛋子,哪敢和大明叫板? 但这些小倭子不一样,从一开始就不服大明的驻兵,许多幕府根本没有归顺的打算,暗中不断积蓄力量,寻找机会作乱。 这不威尔斯派人一上门,就有如屎壳郎遇到了臭狗屎,一拍即合,才有了后来的事。 大明看似控制了倭岛,但实控的区域并不算大,都集中在京都附近及南部沿海诸港。 主要是其他地方实在太穷,在明人眼里就跟村子一样,压根瞧不上眼,自然懒得去管。 而这些地方,就潜藏了大量的幕府余孽和叛军。 如今被幕府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,驻扎在京都附近的明军,只能暂时向南部港口控区撤离。 而短短时间内,大明很难对倭岛民间完成同化,一时间叛乱如烽火而起,处处都是硝烟。 但这些人不全是幕府反抗军,还有盗贼、悍匪、海盗,以及别有野心的势力、宗族。 第(1/3)页